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兵部恩门王贞公878年 唐末 · 司空图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 创作地点:安徽省宣城市
发粹而文,蕴和而秀。
德无不尊,名无不寿。
内专外济,气厚神全。
贞公在此,千载耸然。
咏史二十七首 其十八 明末清初 · 王夫之
六言诗 押文韵
孝逸妆台授钺,崔生穹帐修文。
临镜妖狐国史,擭阑鹦鹉将军
与逸人王真 隋 · 杨暕
 出处:全隋文卷八
夫山藏美玉,光照廊庑之间,地蕴神剑,气浮星汉之表。
是知毛遂颖脱,义感平原孙惠文词,来迁东海
愿循寡薄,有怀髦彦,籍甚清风,为日久矣,未获披觌,良深延迟。
比高天流火,早应凉飙,陵云仙掌,方承清露,想摄卫攸宜,与时休适。
前园后囿,从容丘壑之情,左琴右书,萧散烟霞之外。
茂陵谢病,非无《封禅》之文,彭泽遗荣,先有《归来》之作。
优游儒雅,何乐如之!
余听属当藩屏,宣条扬、越,坐棠听讼,事绝咏歌,攀桂摛词,眷言高遁。
至于扬旌北渚,飞盖西园,托乘乏应、刘,置醴阙申、穆,背淮之宾,徒闻其语,趋燕之客,罕值其人。
卿道冠鹰扬,声高凤举,儒、墨泉海,词章苑囿,栖迟衡泌,怀宝迷邦,徇兹独善,良以于𨚊。
今遣行人,且宣往意,侧望起予,甚于饥渴,想便轻举,副此虚心。
无信投石之谈,空慕凿坯之逸,书不尽言,更惭词费(《隋书·王贞传》,《文苑英华》六百八十八)
谢齐王索文集启 隋 · 王贞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七
贺德仁宣教,须少来所有拙文。
昔公旦之才艺,能事鬼神,夫子之文章,性与天道,雅志传于游、夏,馀波鼓于屈、宋,雕龙之迹,具在风骚,而前贤后圣,代相师祖。
赏逐时移,出门分路,变清音于正始,体高致于元康,咸言坐握蛇珠,谁许独为麟角。
孝逸生于争战之季,长于风尘之世,学无半古,才不逮人。
往属休明,寸阴已昃,虽居可封之屋,每怀贫贱之耻。
适鄢郢而迷涂,入邯郸而失步,归来反覆,心灰遂寒。
岂谓横议过实,虚尘睿鉴,枉高车以载鼷,费明珠以弹雀,遂得裹粮三月,重高门之馀地,背淮千里,望章台之后尘。
与悬黎而并肆,将骏骥而同皂,终朝击缶,匪黄钟之所谐,旦暮却行,何前人之能及!
顾想平生,触涂多感,但以积年沉痼,遗忘日久,拙思所存,才成三十三卷。
仰而不至,方见学仙之远,窥而不睹,始知游圣之难。
咫尺天人,周章不暇,怖甚真龙之降,惭过白豕之归,伏纸陈情,形神悚越(《隋书·王贞传》)
司农李卿让本官表689年 唐初 · 陈子昂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十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臣某言。伏奉月日恩制。
依旧授臣中大夫司农卿。臣枯骨再生。
更蒙宠命。魂魄竞越。
不知所图。臣某中谢
臣实庸愚。本无名节。
庇身公族。窃轩冕之馀。
假翼宗枝。滥衣冠之末。
因循宠服。累历荣班。
素餐之责每深。效拙之勤未补。
横被逆贼徐敬真以私雠架祸诬臣。云与叔孝逸交通逆竖。
狱官执法。寘以极刑。
臣腰领之诛。巳甘灰粉。
泉壤之魄。分隔幽冥。
不图天地之恩。再生枯骨。
日月之照。曲被幽泉。
察臣非辜。慜臣无罪。
不牵文法之议。特垂赦宥之慈。
蝼蚁微躯。复得全活。
自非陛下克明克圣。至德至仁。
臣之魂骸。不保今日。
臣免死为幸。岂敢期荣。
陛下重加宠章。还臣旧职。
典司宗伯。以睦周亲。
愚臣胡颜。敢冒朝典。
况臣叔孝逸推使未回。在于臣愚。
更深待罪。安敢私(一作讼)职。
以玷国章。伏乞天恩。
照臣愚恳。不胜感戴生荣之至云云。
孝经老子注易传议 唐 · 刘子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十四
谨按今俗所传孝经。题曰郑氏注。
爰在近古。皆云郑注即康成
魏晋之朝。无有此说。
江左晋穆帝永和十一年。及孝武帝太元元年
再聚偫臣。共论经义。
有荀茂祖者。撰集孝经诸说。
始以郑氏为宗。自齐梁以来。
多有异论。陆澄以为非元所注。
请不藏于秘省王俭不依其请。
遂得见传于时。魏齐则立于学官
著在律令。盖由肤俗无识。
故致斯讹舛。然则孝经非元所注。
其验十有二条。据郑君自序云。
遭党锢之事。逃难注礼。
党锢事解。注古文尚书毛诗论语。
袁谭所逼。来至元城
乃注周易。都无注孝经之文。
其验一也。郑君卒后。
其弟子追论师注所述。及应对时人。
谓之郑志。其言郑所注者。
唯有毛诗三礼尚书周易。都不言孝经。
其验二也。又郑志目录记郑之所注。
五经之外。有中候书传七政论乾象历六艺论毛诗谱荅临硕难礼駮许慎异义发墨守针膏肓及荅甄子然等书。
寸纸片言。莫不悉载。
若有孝经之注。无容匿而不言。
其验三也。郑之弟子。
分授门徒。各述师言。
更相问荅。编录其语。
谓之郑记。唯载诗书礼易论语。
其言不及孝经。其验四也。
赵商郑先生碑铭。具称诸所注笺駮论。
亦不言注孝经。晋中经簿周易尚书尚书中候尚书大传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凡九书。
皆云郑氏注名元。至于孝经。
则称郑氏解。无名元二字。
其验五也。春秋纬演孔图云。
康成注三礼诗易尚书论语。其春秋孝经则有评论。
宋均诗纬序云。我先北海郑司农
是元之传业弟子也。师所注述。
无容不知。而云春秋孝经唯有评论。
非元之所注。于此特明。
其验六也。又宋均孝经纬注。
郑六艺论叙孝经云。元又为之注。
司农论如是。而无闻焉。
有义无辞。令予昏惑。
举郑之语。而云无闻。
其验七也。宋均春秋纬注云。
元为春秋孝经略说。则非注之谓。
所言元又为之注者。汎辞耳。
非事实。其序春秋亦云。
元又为之注也。宁可复责以实注春秋乎。
其验八也。后汉史书存于代者。
谢承薛莹司马彪袁山松等。其为郑元传者。
载其所注。皆无孝经。
其验九也。王肃孝经传首有司马宣王之奏云。
奉诏令诸儒注述孝经。以说为长。
若先有郑注。亦应言及。
而都不言郑。其验十也。
王肃著书。发扬郑短。
凡有小失。皆在圣證。
若孝经此注亦出郑氏。被攻击。
最应烦多。而无言。
其验十一也。魏晋朝贤。
论辨时事。郑氏诸注。
无不撮引。未有一言引孝经之注。
其验十二也。凡此證验。
易为讨覈。而代之学者。
不觉其非。乘彼谬说。
竞相推举。诸解不立学官
此注独行于代。观夫言语鄙陋。
义理乖疏。固不可以示彼后来。
传诸不朽。至古文孝经孔传。
本出孔氏壁中。语其详正。
无俟搉。而旷代亡逸。
不复流行。至隋开皇十四年
校书学士王孝逸于京市陈人处买得一本。送与著作郎王邵
以示河閒刘炫。仍令校定。
而此书更无兼本。难可凭依。
辄以所见。率意刊改。
因著古文孝经稽疑一篇。以为此书经文尽正。
传义甚美。而历代未尝置于学官
良可惜也。然则孔郑二家。
云泥致隔。今纶旨发问。
校其短长。愚谓行孔废郑。
于义为允。又今俗所行老子
河上公注。其序云。
河上公者。汉文帝时人。
草庵河曲。仍以为号。
以所注老子文帝。因冲空上天。
此乃不经之鄙言。流俗之虚语。
按汉书艺文志。注老子者有三家。
河上所释无闻焉尔。岂非注者欲神其事。
故假造其说耶。其言鄙陋。
其理乖讹。虽使才别朱紫。
粗分菽麦。亦皆嗤其过谬。
而况有识者乎。岂如王弼英才隽识。
探赜索隐。考其所注。
义旨为优。必黜河上公
王辅嗣。在于学者。
实得其宜。又按汉书艺文志。
易有十二家。而无子夏作传者。
至梁阮氏七录。始有子夏易六卷。
或云韩婴作。或云丁宽
作。然据汉书艺文志。
韩易有十二篇。丁易有八篇。
求其符会。则事殊隳刺者矣。
夫以东鲁伏膺。文学与子游齐列。
西河告老。名行将夫子连踪。
而岁越千龄。时经百代。
其所著述。沈翳不行。
岂非后来。假凭先哲。
亦犹石崇谬称阮籍。郑璞滥名周宝。
必欲行用。深以为疑。
臣窃以郑氏孝经河上公老子二书。舛讹不足流行。
孔王两家。实堪师授。
每怀此意。其愿莫从。
伏见前敕令所司详定四书得失。具状闻奏。
臣寻草议。请行王孔二书。
牒礼部讫。如将为允。
请即颁行。谨议。
述书赋上 唐 · 窦暨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七
古者造书契。代结绳。初假达情。浸乎竞美。自时厥后。迭代沿革。朴散务繁。源流遂广。渐备楷法。区别妍媸。洎于我唐天宝末。国有寇难。府库倾覆。散坠闾阎。而兴复京都。所司徵购。得其归者盖寡矣。余至德中往往偶见。祛积年之遐想。骇此生之新观。虽欣鄙夫之幸遇。实为吾君之痛惜。恨沈草莽。上达无阶。因记彼而固求。愿沽诸而善价。然为监临动静。公私贸迁。徒暂披玩。终归他室。今记前后所亲见者。并今朝自武德以来。迄于乾元之始。翰墨之妙。可入品流者。咸备书之。(周一人史籀秦一人李斯汉二人蔡邕杜操魏五人韦诞虞松司马师司马昭钟会吴二人皇象贺劭晋六十三人齐献王元帝成帝康帝孝武帝武陵王会稽王杨肇山涛嵇康张翰蔡充顾荣刘琨孔侃孔瑜陶侃熊远应詹卞壸刘超谢藻庾亮庾怿庾翼庾准郗鉴郗愔郗昙郗超郗俭之郗恢谢尚谢奕谢安王导王劭王珉王羲之王献之王廞王濛王述丁潭何充刘讷刘炎张澄刘璞张翼桓温元江沈嘉刘瑰之刘廞范汪范宁诸葛长民刘穆之温放之杨羲宋𡋺宋二十五人武帝文帝孝武帝南平王海陵王谢灵运谢方明张茂度张永羊欣孔琳之薄绍之王敬宏王思颜峻桓护之骆萧思话庞秀之巢尚之裴松之徐爰江僧贺道力齐十五人齐高帝武帝竟陵王褚渊褚贲徐孝嗣王僧虔王慈王志王俭刘撝顾宝光胡楷之徐希秀张融梁二十一人武帝简文帝邵陵王孝元帝萧确萧子云王克陆杲任昉傅昭朱异王籍殷钧阮研王褒萧特庾肩吾陶宏景江茜周宏让范怀约陈二十一人武帝文炀帝沈后新蔡王庐陵王永阳王桂阳王释智永智果江总徐陵沈君理袁宪毛喜蔡景历蔡徵顾野王伏知道谢嘏贺朗北齐一人外五代祖刘隋五人刘元平房彦谦卢昌衡赵文深赵孝逸唐四十七人神尧皇帝文武圣皇则天武后睿宗开元皇帝汉王元昌岐王元范李怀琳欧阳询欧阳通虞世南虞纂虞焕褚遂良陆柬之薛稷房玄龄殷仲容王知敬王绍宗孙过庭张旭贺知章徐峤之徐浩李造韩择木田琦卫包蔡有邻郑迁李权李枢李平钧王维王缙史惟则李阳冰家舅绘姨兄明若山宋儋李璆萧诚张从申吕向长兄蒙马氏妻刘秦姝等亲见者所言)并错综优劣。直道公论。或理尽名言。即外假兴喻。虽阙标旧品。而毕寄斯文。刊讹误于形声。定目存于指掌。其所不睹。空居名额。并世所传拓者。不敢凭推。一皆略焉。其辞曰。
尝考古而阅史。
病贱目而贵耳。
述勋庸而任人。
挥翰墨而由已。
则知亲瞩延想。
如见君子。
量风雅之足凭。
奚卷舒之能已。
古犹今也。
斯得美矣。
虽六艺之末曰书。
而四人之首曰士。
书资士以为用。
士假书而有始。
岂特长光价于一朝。
适容貌于千里王羲之蕺山姥六角扇五字字索百钱人竞买去梁元帝书亦云千里之面首转觉为能矣)
篆则周史籀
秦李斯
汉蔡邕
当代称之。
俱遗芳刻石。
永播清规。
之状也。
若生动而神凭。
通自然而无涯。
远则虹绅结络。
迩则琼树离披。
之法也。
驱妙思而变古。
立后学之宗祖。
如残雪滴溜。
映朱槛而垂冰。
蔓木含芳。
贯绿林以直绳。
伯喈三体。
八分二篆。
棨戟弯弧。
星流电转。
纤逾植发。
峻极层巘。
周秦汉之三贤。
余目验之所先。
石虽贞而云亡。
纸可寄而保传史籀周宣王时史官著大篆教学童岐州雍城南有周宣王猎碣十枚并作鼓形上有篆文今见打本吏部侍郎苏勖叙记卷首云世咸言笔迹存者李斯最古不知史籀之迹近在关中即其文也李斯上蔡人终秦丞相作小篆书峄山碑后其石毁失土人刻木代之与石上本差稀又至德中安史败后四从弟沼于河阳清水渠下得传国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点画皆隐起作龙鸟状侧文小篆曰魏所受汉传国玺背上蟠螭一角折鼻尖有黄疵瑕按验谱牒乃无差舛云所书蔡邕伯喈陈留人终后汉左中郎将今见打本三体石经四纸石既寻毁其本最稀惟棱隽及光和等碑时时可见)
草分章体。
肇起伯度。
时君重而立名。
自我行而作故。
掣波循利。
创质畜怒杜操伯度京兆人终后汉齐相章帝贵其迹诏上章表故号章草今见章草书五行)
魏之仲将
奋藻独步。
或迸泉涌溢。
或错玉班赋。
迹遗情忘。
契入神悟
然而负才艺。
履危惧。
膏明自煎
鬓发改素。
生非其代。
痛惜不遇。
名微格高。
复见叔茂
体裁约。
肌骨丰嫭。
如空凝断云。
水泛连鹭韦诞仲将京兆人终魏光禄大夫时凌云台成先误钉榜明帝使坐笼以鹿卢引上就书去地二十五丈及下鬓发皓然虞松叔茂会稽人终魏中书令大司农今见隶纸草书具姓名一纸十一行也)
子元之瑰迹。
子上之雄神。
量蕴文儒。
才苞古真。
或寄词达礼。
任道怀仁
或仰则钟繇
平视卫臻
如晴郊驷马。
维岳降神司马师子元河内人终魏录尚书事大司马忠武公及炎受禅追尊曰景皇帝今见正书带名一纸一十二行弟昭字子上魏相国录尚书事封文王追尊文皇帝今见正书具姓名两纸共一十二行)
士季之轨辙。
审钟家之超越。
将遗古而偕能。
与象贤而蹈拙。
如后生之可畏。
实气盖于前哲钟会士季颍川子终魏征西将军今见带名行书一纸八字)
广陵休明。
朴质古情。
难以穷真。
非可学成。
似龙蠖蛰启。
伸盘复行皇象休明广陵人终侍中吴青州刺史今见带名章草帖表七行并写春秋哀公上第二十九卷首元年馀自二年十三年尽尾足其纸每一大幅有一缝线联合之六元凯押尾云此是茧纸紧薄有脉似桦皮以诸茧比类殊有异者也)
贺氏兴伯
同时共体。
瘠而不疏。
逸而寡礼。
等殊皇贺。
品类兄弟(贺劭字兴伯吴兴人终吴太子太傅见章草书带名一帖五行)
司马氏之受禅。
炎为帝祖。
伟哉齐王
手迹目睹。
翰墨之外。
仁贤是优。
重则突兀嵩华。
轻则参差斗牛司马攸大猷文帝第二子武弟封齐献王官至侍中大司马今见正书带名凡四段共三纸书有痛惜羊祜之言晋姓司马国犯先讳不言晋也)
逮乎龙化东迁
景文兴嗣。
天然俊杰。
毫翰英异
元帝之用笔可观。
世瑜之呈规仰似。
如发硎刃。
虎骇鹗眙
懦夫丧精。
剑客得志元帝讳睿景文东朝中兴之主当东迁谣曰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即其人也今见潜润正书具姓名一纸七行兼杂批约有十处)
成帝则生知草意。
颖悟通谙。
光使畏魄。
青疑过蓝。
劲力外爽。
古风内含。
若云开而乍睹晴日。
泉落而悬归碧潭成帝讳衍字世禄元帝孙明帝子庾氏内今见草批谢草张澄启七行)
康帝则幼少闲慢。
迥出凡境
驷马安车。
不尚驰骋康帝讳岳世同成帝弟今见行书批刘讷启四纸共七行)
真率孝武
不规不矩。
气有馀高。
体无所主。
若露滋蔓草。
风送骤雨孝武帝讳曜昌明文子今见行书一纸又两帖等杂批六处共有二十一行也)
赳赳道叔
远淳迩俗。
全姓名而孰多。
议风度而不足。
元子惮其威武
吾徒遵其轨躅武陵王晞道叔明帝弟今见具姓名正书一纸三行)
道子雅薄。
绵密纤润。
露轻藏沈。
假曲蹑峻。
犹尺水之含众象。
小山之拟万仞会稽王道子孝武帝子今见具姓名行书一纸凡七行)
季初则隐姓名。
展纤劲。
写拓共传。
赏能之盛。
犹踞牙钩爪。
超越陷阱杨肇季初荥阳荆州剌史今见草书一纸十行有古署榜无姓名今共传拓之)
巨源正书。
朴略仍馀。
染翰忘筌。
寄情得鱼。
若披坚草泽。
匿锐茅庐山涛巨源河内侍中司徒今见正书带名一帖四行)
叔夜才高。
心在幽愤。
允文允武。
令望令闻。
精光照人。
气格凌云。
力举巨石。
芳逾众芬嵇康叔夜谯国人晋中散大夫今见带名行书一纸五行)
季鹰有声。
古貌磅礡。
虽无名验
攀附张索靖)
如凝阴断云。
垂翅一鹗张翰季鹰吴郡大司马掾今见草书一帖三行有古榜名满骞押尾)
子尼约。
片月孤峰。
千岁之下。
森森古容蔡充子尼陈郡晋成都王子谟过江食蟹遇毒者本朝尚书仆射见带名草书一帖四行)
彦先尚质。
无而不有。
犹崆峒之上。
世俗谁偶顾荣彦先吴郡骠骑将军今见草书带名三帖共有一十二行)
越石伟度
秕糠翰墨。
如伐树而爱人。
似问鼎而在德刘琨越石中山太尉今见行书半纸具姓名五行)
敬思敬康
二孔殊芳。
思行则轻利峭峻。
类惊虬逸骏。
康草则古质郁纡。
如落翮摧枯(孔侃字敬思会稽大司农今见具姓名行书一纸七行孔瑜字敬康会稽人车骑将军今见具姓名一纸三行)
雍容士行。
季孟公旅。
肌骨閒媚。
精神慢举。
如辞山登朝。
混迹杂处陶侃士行秣陵侍中大将军今见带名正书一纸十行)
孝文刚断。
谨正援毫。
古虽拙利。
今称且高。
如贵冑之跃骏。
武贲之操刀熊远孝文豫章大将军长史今见具姓名正书启七纸)
思远则藁草悬解。
笔墨无在。
真率天然。
忘情罕逮。
犹偫雀之飞广厦。
小鱼之戏大海应詹思远汝南镇南大将军今见草表带名二纸共一十七行)
望之之草。
紧古而老。
落纸筋盘。
分行羽抱。
如充牣多士。
交连杂宝(卞壸字望之济阴人侍中骠骑大将军今见带名草书一纸共六行)
体大法殊。
实推世踰。
禀天然而自强。
乱帝札而见拘。
犹朝廷宿旧。
年德相趋刘超字世踰琅琊卫尉零陵忠侯今见带名正书一帖三行手笔与元帝相类自职居近密遂绝其与外人所交之书也)
叔文法钟。
纤薄精练。
用笔虽巧。
结字未善。
似渐陆之遵鸿。
等窥巢之乳燕(谢藻字叔文会稽人晋中书侍郎今见具姓名正书启两段合为一纸五行其半先在官半在外及得之勘合如一得新故异也)
博哉四庾。
茂矣六郗。
三谢之盛。
八王之奇。
至如强骨慢转。
逸足难追。
断蓬征。
垂。
任纵盘薄。
是称元规庾亮字元规颍川太尉今见草书五纸行帖共八行具姓名草书又一纵十一行)
遗古效钟。
叔豫高踪。
虽稳密而伤浮浅。
叶公之爱画龙庾怿字叔豫颍川卫将军今见正行书带名一纸四行)
积薪之美。
更览稚恭
名齐逸少
墨妙所宗。
善草则鹰搏隼击。
工正则剑锷刀锋。
愧时誉之未尽。
觉知音而罕逢。
其荒芜快利。
彦祖为容。
似较狡兔于大野。
任平坡之所从庾翼稚恭车骑将军今见草书四纸共二十六行具姓名正书一帖三行怿与并是亮弟庾准字彦祖子亮孙晋豫州刺史今见具姓名草书一纸凡八行)
道徽之丰茂宏丽。
下笔而刚决不滞。
挥翰墨而厚实深沈。
等渔父之乘流鼓枻。
高平奕叶。
盛德遗能。
方回重熙。
接翼嗣兴。
则章健草逸。
发骪廉棱。
若冰释泉涌。
云奔龙腾。
密壮奇姿。
抚迹重熙。
若投石拔距。
怒目扬眉。
景兴当年。
曷云世乏。
正草轻利。
脱略古法。
迹因心而谓何。
为吏士之所多。
惜森然之俊爽。
嗟蔑尔于中和。
处约道允
家之后俊。
狂草势而兄优。
谨正书而弟润。
俱始登于学次。
惭一亏于九仞郗鉴道徽高平人太宰今见草书三纸共十七行郗愔方回昙字重熙并子愔司空见章草书写父杂表一首四十三行草书八纸昙晋中郎将今见具姓名草书一纸四行郗超景兴子晋临海太守今见具姓名行草书共四纸郗俭之字处约太子率更令今见具姓名草书两纸郗恢道允镇军将军今见具姓名草书及行书共两纸处约道允并是昙子)
谢氏三昆。
尚草特峻。
犹注飞涧之瀑溜。
全牛之虚刃。
达士逸迹
乃推无奕
毫翰云为。
任兴所适。
能事雅量。
末归安石
至夫蕴虚静。
善草正。
方圆自穷。
礼法拘性。
犹恒德之仁智。
应物之龟镜。
恨其心惧景兴
书轻子敬。
塞盟津而捧土。
损智力有馀病谢尚仁祖陈郡散骑常侍今见具姓名草书一纸六行谢奕无奕镇西将军今见带名行书一纸六行谢安安石侍中太傅今见具姓名正书二纸三十行安得献之书时断作纸夹焉)
业盛琅琊
茂宏厥初。
众能之一。
乃草其书。
将以润色前范。
遗芳后车。
风棱载蓄。
高利有馀。
类贾勇之武士
等相惊之戏鱼。
子敬伦。
迹存目验。
以古窥今。
调涉浮艳。
尚期羽翼鸿渐。
兰香染。
与兄拓而弟真。
将奢也而宁俭。
绳绳宜尔。
杰出季炎。
露锋芒而豁怀。
傍礼乐而无检。
犹抟扶摇而坐致。
超峻极而非险王导茂宏琅琊丞相谥曰文献公今见具姓名草书两纸共六行王劭敬伦子晋车骑将军今见具姓名草书一纸六行兄即恬洽不见真迹洽子珉字季炎晋中书令今见具姓名草书一纸凡八行)
然则穷极奥旨。
逸少之始。
虎变而百兽跧。
风加而众草靡。
肯綮游刃。
神明合理。
虽兴酣兰亭
墨仰池水。
武未尽善。
韶乃尽美。
犹以为登泰山崇高
知偫阜之迤逦。
逮乎作程昭彰。
褒贬无方。
秾不短。
纤不长。
信古今之独立。
岂末学而能扬。
幼子子敬
创草破正。
雍容文经。
踊跃武定。
态遗妍而多状。
势由已而靡罄。
天假神凭。
造化莫竟。
象贤虽乏乎百中。
偏悟何惭乎圣。
斯二公者。
能知方祁氏之奚午。
天性近周家之文武。
诚一字而万殊。
且含规而孕矩。
然而真迹之称。
独标俣俣。
忘本任心。
余所不取。
何哉。
且得于书法。
失于背古。
是知难与之浑朴言。
可以为砻斲主矣王羲之逸少右军将军前后多见行草书唯正书世上稀绝幼子献之字子敬中书令今世上多见行书独步不可具举迹书之书称二王辄加真字馀虽超越者并通谓之绝迹盖俗学之意也)
温温伯舆
亦扇其风。
风流之表。
轩冕之中。
骨体慢正。
精彩冲融。
已高天然。
恨乏其功。
如承奕叶之贵冑。
备夙训之神童王廞伯舆即导孙荟子晋司徒左长史今见带名草书一纸七行)
粤若太原之英。
二子閒生。
仲祖元常之则。
怀祖通文献之情。
方言慕而我愧(言慕钟繇
叔文而彼荣(比叔文即谢藻)
习所通而不及言通王导
参放之而先鸣(参温放之
结束体正。
肆力专成。
犹栋梁富于合抱。
巧匠斲而未精(即王濛也)
高利迅薄。
连属欹倾。
犹鸟避罗而势侧。
泉激石而分横(即王述王濛仲祖太原金紫光禄大夫今见具姓名正书一纸二行王述怀祖太原尚书蓝田侯今见具姓名草书一纸三行)
若夫反古不忘。
吾推世康
似无逸少。
如禀元常
犹落太阶之蓂荚。
秘府之芸芳丁潭世康会稽人固孙弥子晋散骑常侍今见正草书各一纸共十行)
次道淳实。
寡于风彩。
自是雄姿。
翰墨具在。
如士大夫之京华游处。
参贵冑而肤质未改何充次道庐江庾亮侍中司空今见带名行书三行)
行仁靡杂。
唯钟是师。
悦端闲于高轨。
能终始于清规。
虽带偏薄。
亦能邻几。
若凤雏始备于五彩。
长松仅攀乎一枝刘讷字行仁琅琊散骑常侍今见康帝启四纸共有三十五行也)
真长则草含稚恭之厚爽。
正迩越石之羁束。
轻浮森峭。
秾媚藻缛。
落众木于秋杪
狎偫鸥于水曲刘炎真长沛郡丹阳尹今见具姓名行书及草各一帖共六行)
国明励躬。
钟氏馀风。
壮利纤薄。
守雌知雄。
如道门之子。
仙路时通张澄字国明吴郡人嘉之子晋光禄大夫今见咸康八年带名正书上成帝启一纸七行)
猗欤子成
徇迹过名。
正隶敦实。
稿草沈轻。
元常高风。
虽疏复呈。
犹不考击之钟鼓。
含律吕之音声刘璞子成南阳人晋光禄勋即得道南岳魏夫人之子夫人魏舒女父义河内修武今见具姓名行书及草两纸共二十行)
君祖驰驭。
艺忝令誉。
穷正验草。
而罕逮其能。
作伪乱真。
而未可为据。
正企钟而悠邈。
草师王而莫著。
与夫敬仁道偫王修江灌
或拔茅以连茹。
犹锐意鹏举
致身鹰翥张翼字君祖下邳东海太守穆帝右军手表帝自批后右军殆不能别久乃悟云小人几欲乱真今见具姓名正草书总三帖共十六行)
元子正草。
厚而不伦。
若遗翰墨。
犹带真淳。
似山林之乐道。
非玉帛之能亲桓温字元子谯国人彝子晋丞相大司马南郡宣武公今见其行草书带名四纸共三十行)
敬道耽玩。
锐思毫翰。
依凭右军
志在凌乱。
草狂逸而有度。
正疏涩而犹惮。
如浴鸟之畏人。
等惊波之泛岸(桓元字敬道温子义兴太守自署丞相僭号曰楚今见带名正行草书总十纸共六十行)
道偫闲慢。
气格自充。
始习新制。
全移古风。
伯舆之合极王廞
子敬之童蒙。
犹富礼乐之世冑。
备神彩于厥躬江灌字道偫陈留人侍中中护军今见带名行书一纸七行)
长茂草势。
既捷而疏。
慕王不及。
独断所如。
犹鸷鸟击搏而失中。
因蹭蹬于古墟沈嘉字长茂吴郡吴兴太守今见具姓名草书共三行)
元宝刚直。
两王之次。
骨正力全。
轨范宏丽。
凌突子敬
病于轻肆。
同变武而习文。
若访龙而获骥刘瑰之字元宝沛国御史中丞义城伯今见带名行书九行)
季舒纤劲。
循古有礼。
遇稀难评。
唯署一启刘廞季舒会稽人晋光禄大夫今见书名启一纸也)
顺阳笔精。
吾见元平。
近瞻元常
俯视国明张澄
利且掩薄。
能多似生。
如班输之运斧。
乏栋梁以经营范汪字元平顺阳人安北将军今见具姓名正书谢赐瓜启四行矣)
武子正笔。
颇全古质。
去凡忘情。
任朴不失。
犹高人之与释子。
志由道而秉律范宁武子汪子晋中书侍郎今见带名正书启三纸共二十一行)
长民则全效子敬
便于性分。
宏逸生于天机。
众妙总而独运。
凌所师而小薄。
壮若已而不紊。
犹豁其流而冰开。
殷其响而雷奋诸葛长民琅琊辅国将军宣城内史今见具姓名行书一纸六行)
道和闲雅。
离古蹑真。
慢正由德。
高踪绝尘。
昂藏博达之士。
謇谔朝廷之臣刘穆之道和东莞侍中司徒今见具姓名行书一纸六行)
放之率尔。
草健笔力。
岂忘保持。
足见准则。
犹片锦呈巧。
细流不极温放之太原人峤子晋黄门侍郎今见草书具姓名二行)
杨真人之正行。
兼淳熟而相成。
方圆自我。
结构遗名。
如舟楫之不系。
混宠辱以若惊(真人讳羲宏农人今见行书带名六行)
宋珽讹紧。
足光利用。
习古者或以为轻。
日新者必因而重。
犹朴散而分形器。
务成而立赋颂(宋珽广平相府参军今见行书具姓名凡四行)
宋武德舆。
法含古初。
见荅道和之启。
未披有位之书。
观其逸毫巨丽。
载兆虎变。
高躅莫究其涯。
雄风于焉已扇。
犹金玉矿璞。
包露贵贱刘裕德舆彭城人翘子晋太尉中书监封宋公后受禅称宋武帝今见带名批刘穆之启两纸共六行矣)
皇矣文帝
天知正隶。
举已达于纵横。
王媚于紧细献之
向精专而习熟。
几可与之兴替。
尚瞻击水之鹏抟。
且并闻天之鹤唳文帝讳义隆武帝第三子今见带名正行书两帖共七行杂批五处共有二十行也)
孝武武威戡难。
翰墨驰声。
虽禀训而已高。
恨一篑而未成。
徒忌人之贤已。
异及父之令名武帝书视文帝为未及)
与思话而雄强。
彦琳而愧耻萧思话孔琳之
若夷狄之佳丽。
慕颜容于桃李孝武帝讳骏休龙文帝第三子今见带名正书启十行又行书都四纸共十三行)
太宗徽音。
用壮之心。
遗弃鄙野。
不无高深。
快突俗工。
匠古邻今。
冠楂梨之下果。
怯鸾凤之珍禽明帝讳彧休炳孝武帝弟今见带名行书四纸并批杂启等共八行也)
南平休元
笔力自全。
幼齿结构。
老成天然。
比夫鸟在鷇。
龙潜泉。
符彩卓尔。
文词粲然南平王铄休元文帝第四子今见带名启正书两行)
休茂尚冲。
已工法则。
长于用笔结字。
短于精神骨力。
性灵可观。
运用未极。
犹凫雏鹄子。
初备羽翼海陵王休茂文帝第十四子今见正书带名启四行姚怀珍押尾)
后见三谢两张。
连辉并俊。
若夫小王风范。
骨秀灵运
快利不拘。
威仪或摈。
犹飞湍激矢。
电注雷震谢灵运陈郡宋侍中秘书监今见带名行书七行)
方明和。
稳媚且润。
如幽闲女德。
礼教士允谢方明陈郡惠连会稽太守今见带名正书签三行也)
茂度逸翰
景初清规。
或大言而峻薄景初文帝云臣恨二王不得臣之体)
或寡誉而拙奇王僧虔书用拙笔以自容)
并心轻两王
迹及宗师。
拟鹤鸣而子和。
殊鲤退而学诗张茂度吴郡人敞子会稽太守今见具姓名行草书两纸共十行张永景初茂度宋征西将军今见正行草书五纸共三十行矣)元则亲得法于子敬
虽时移而閒出。
手稽无方。
心敏奥术。
虚薄而不忘本分。
纵横而粗得师骨。
遇其合时。
髣髴唐突。
犹图骐骥而莫展。
塑真仙而非实。
尔后王羊谬同。
众靡馀风。
彦琳敬叔
允执厥中。
孔则愈于紧速。
病于乾偏。
超举之馀。
窥羊及肩。
犹蓬瀛心想。
濩武风传。
竞其丰利
又睹薄氏。
纤圆克成。
骨力犹稚。
精彩润密。
乃诚莫贰。
掩友凌师。
抑亦其次。
虽鍮无金价。
而珉实玉类羊欣敬元泰山人不疑子宋中散大夫与邱道护同授献之笔法今见正行草具姓名书二十馀纸凡六七卷所言王羊谬同谚云买王得羊不失所望言虚也孔琳之彦琳会稽宋太常卿今见具姓名正行书三纸共二十行薄绍之敬叔丹阳宋给事中与杨孔并师小王今见具姓名行书四纸共二十八行)
淮水茂族。
敬宏不坠。
胡朝馀风。
翰墨兼至。
既约古而任逸。
亦遗能而独驶。
犹创埏埴于昔人。
全朴略而成器(王敬宏琅琊人导孙桓元姊夫宋侍中左光禄大夫今见具姓名草书一纸四行也)
蔓衍枝派。
思元不忘。
稳厚而无法度。
淳和而蓄锋芒。
犹君子自适。
顺时行藏王思琅琊人宋南康太守今见具姓名行书三行)
颜氏儒门。
士逊墨妙。
大令典则。
中散气调。
薄首孔肩。
体格惟肖。
如惊弦履险。
避地膺峭颜竣士逊琅琊人延之子宋右将军东扬州刺史今见具姓名行书一纸五行言薄首孔肩献之羊欣绍之琳之)
桓公护之。
神凝笔迟。
富雅景。
士规
犹门寒道高
衣薜言诗(桓护之字彦宗洛阳宁朔将军今见具姓名行书一纸四行)
翩翩正祖。
恭已法则。
师资小王。
深入阃域。
安知逸气。
未详笔力。
犹骥异真龙。
紫非正色(骆字正祖丹阳钜野今见行书一纸五行有姚怀珍徐僧权等押尾)
思话绵密。
缓步娉婷。
任性工隶。
师羊过青。
似凫鸥雁鹜。
游戏沙汀萧思话陵人宋征西将军丹阳尹今见带名正书启两纸共十三行具姓名行书三行)
二王变古。
法有所属。
兢兢秀之。
敛翰谨束。
如仙童乐静。
不见可欲庞秀之江州刺史今见正书具姓名启一纸十行)
仲远循常。
由衷迩俗。
彦琳之墙仞。
茂度之轨躅张茂度
岂闻一而得三。
同出吴而入蜀巢尚之字仲远鲁国宁朔将军今见带名行书七行)
世期旁通。
崛强断利。
方回之章法郗愔
敬元之草意羊欣
匪庖丁之解牛。
同君子之不器裴松之世期河东宋散骑常侍大中大夫今见具姓名章草书慰劳文一卷二十四行)
长玉靡慢。
神闲态秾。
小王之伟质
明帝之高踪。
执德而风尘不杂。
发言而礼义攸从徐爰长玉琅琊人本名瑗避傅亮讳除玉宋大中大夫今见正书具姓名上明帝启一纸五行)
江侯僧安
健利而乾。
貌兼轻媚。
体出多端。
犹广庭之卉木。
小苑之峰峦(江僧安陈留人宋太子中庶子今见具姓名行书一纸八行)
道力草雄。
圆转不穷。
壮自躬之体格。
逸少之遗风。
犹立言而逍遥出世。
验迹乃夙夜在公贺道力会稽吴兴今见具姓名草书二纸共二十行)
齐高则文武英威。
时来运归。
挺生绍伯
墨妙翰飞。
观乎吐纳僧虔。
挤排子敬
昂藏郁拔。
胜草负正。
犹力稽牛刀。
水展龙性萧道成绍伯陵人永之子宋右仆射太尉封十郡为王及受禅即位称齐高帝今见具姓名行草书及杂批三十馀纸)
世祖宣远
象贤岂敢。
仰英规而无功。
超笔力而有胆。
莫顾程式。
率由胸襟。
能骋逸气。
未忘童心。
若横波束薪。
泛滥浅深武帝讳赜宣远高帝长子今见带名行草书及杂批等十馀纸)
子良则能知未善。
心远迹迩。
家风若遗。
古则翻鄙。
虽有力而无体。
将从真而自美。
犹土阶茅茨。
俭德之始竟陵王子良武帝子今见带名行书四行)
彦回无节。
笔翰亦尔。
快利不拘。
足用而已。
如拔枫柳。
抑亦梓褚渊彦回河南人宋末与高帝同掌枢密后齐台建以佐命功授司徒中书监今见具姓名草书二纸共一十三行)
蔚先忠良。
自我名扬
老成不亏。
和雅允臧。
若穷隐肥遁。
志傲侯王褚贲蔚先渊之子齐秘书监因父忧免职便不仕时人以为耻父失节于宋室遂尔屏居今见正书启具姓名一纸凡八行)
非礼不言。
从容始昌
如硕德君子。
道义难量。
而盛德有素。
笔精源长徐孝嗣始昌东海齐太尉尚书令今见正书启共二纸)
穆父子。
载茂馀芳。
僧虔则密致丰富。
得能失刚。
鼓怒骏爽。
阻圆任强。
然而神高气全。
耿介锋芒。
发卷伸纸。
满目辉光。
才行兼而双绝。
名实副而特彰。
如运筹决胜。
威震殊方。
伯宝次道
并资义训。
兄则杂太祖高帝而外兼。
禀家君于已分。
弟则纤薄无滞。
过庭益俊。
并能闲墨妙。
逸速毫奋。
比达士与君子。
人不知而不愠。
仲宝同夫季舒
署名莫窥墙仞王僧虔琅琊人昙首子齐尚书令穆公今见正书具姓名启二并行书共十五纸王慈伯宝王志次道僧虔子慈齐侍中冠军今见具姓名行书两纸共二十五行弟志齐侍中吏部尚书今见具姓名行书三帖共七行王俭仲宝僧绰子齐尚书令今见署名启行字而已与孔廞同廞字季舒
茂谦则壮而不密。
骋志恒俗。
轻师模。
任纵欲。
如勇夫格兽。
径越林麓刘撝茂谦彭城齐太子洗马御史中丞今见行书两纸共二十行)
宝光楷之。
同调合韵。
差池去就。
羽翮齐振。
依萧附王(道成僧虔
俱曰慕蔺。
论骨气而胡壮。
验精神而顾峻。
犹岸柳之先春。
得地连于河润顾宝光吴郡齐司徒左西掾今见具姓名行书两纸共二十行胡楷南昌齐度支尚书今见带名行书一纸八行)
希秀之迹。
敬叔之伦薄绍之
正则谨促有度。
草则拘检靡伸。
如俭德君子。
清朝士人徐希秀琅琊齐骁骑将军今见具姓名行书草书两纸共十二行)
思光逸才。
挥翰无滞。
超宝光之力。
从僧虔之制。
越恒规而涉往。
出众格而靡继。
如塞路蓬转。
摩霄鸢唳张融思光吴郡齐司徒左长史今见具姓名草书一纸九行)
梁则高祖叔达
恢宏厥躬。
泯规矩。
合童蒙。
文胜质而辞寡。
明察众而理穷。
犹巧匠琢玉。
心惬雕虫萧衍叔达陵人顺之子齐左仆射征东将军梁王及受禅即位称梁武帝今见带名行书及制草杂批等四十馀纸)
文摹钟。
不瑕有害。
景乔而含古萧子云
邵陵而去泰文帝讳纲字世缵武帝第三子今见带名正书启四纸并写禅师碑文六纸及行书四行)
世调则气吞元常
若置度内。
方之惠达萧特
旨趣犹昧。
擅时誉而徒高。
考遗踪而罕逮邵陵王纶字世调武帝第六子今见带名行书三纸)
孝元不拘。
快利睢盱。
习疏于一体。
加紧薄而小殊。
惟数君之翰墨。
(去声)天伦之友于。
皆可比殊芳。
鸿雁异躯孝元帝讳绎字世诚武帝第七子今见具姓名行书一十五行)
仲正则而壮。
赊而密。
婆娑蹒跚
绰约文质。
禀庭训而微过。
任天然而自逸。
若众山之连峰。
仙洞而不一萧确仲正纶子广州刺史永安侯今见具姓名行草书两纸一十五行)
景乔则润色钟门。
性情励已。
丰媚轻巧。
纤慢旖旎。
诗虽易其国风。
赐岂贤于夫子。
犹鸾窥镜而鼓翼。
虎不咥而履尾萧子云景乔陵人梁侍中国子祭酒今见正书具姓名启及临右军共三十行又见草书六十馀纸)
名劣笔健。
乃逢王克。
通流未精。
疏快不忒。
犹腐儒宿士。
运用自得(王克琅琊梁尚书仆射今见具姓名草书四行有胡昂印尾)
陆杲迅熟。
骋健遣能。
任纵便。
无风棱。
如郊坰羽猎。
䎀狨奔腾陆杲吴郡梁光禄大夫扬州大中正今见具姓名草书九行)
体杂闲利。
睹夫彦升
构牵掣而无法。
任胸怀而足凭。
犹注悬泉。
咽凝冰任昉彦升乐安人梁吏部侍郎掌著作今见具姓名草书五行)
茂远捷锐。
足以自给。
彦和连环。
迅不可及。
如过雨之奔檐霤。
飞燎之赫原隰傅昭茂远北地梁秘书监金紫光禄大夫贞子今见具姓名草书一纸一十一行朱彦和吴郡人中领军右仆射今见具姓名草书一纸十三行)
文海紧快。
势逸气高。
未忘俗格。
锐意操刀。
乐成名于朝野。
嗤遁迹于蓬蒿王籍文海琅琊僧虔左塘令今见具姓名草书凡八行)
季和慢速。
风规所属。
圆转颇通。
骨气未足殷钧季和陈郡梁国子祭酒今见行草书两帖共有一纸三行)
文矶纤润。
稳正利草。
软媚横流。
姿容美好。
若其抑阮褒殷。
庶几同尘。
似泉激溜于悬磴。
木垂条于晚春阮研字文矶陈留人交州刺史今见具姓名正行草书五十馀纸)
子深与惠达。
景乔之幼志。
俱亲拂毫。
同陪结字。
深正稳而寡力。
达草而丰意。
或比父而疏省。
或过师而巧媚。
谁与别其罗纨。
且欲同乎箧笥王褒子深琅琊人规子梁尚书仆射萧特字惠达子云子海盐今见正行草书具姓名共有二十六纸)
肩吾通塞。
并乏天性。
工归文华。
拙见草正。
徒闻师阮阮研
何至辽夐。
使铅刀之均锋。
称并利而则佞庾肩吾子慎新野梁度支尚书今见具姓名行书三纸)
通明高爽。
紧密自然。
捭阖宋文。
峻削阮研
载窥逸轨。
不让真仙。
犹龙髯鹤颈。
奋举云天(陶宏景字通明丹阳人隐居山林武帝追谥贞白先生今见具姓名正行书一十二行)
彦渊气懦。
任力或滞。
犹翮短风高。
升沈靡制江茜彦渊济阳梁吏部侍郎今见具姓名行书一纸三行)
宏让迅快。
放诞可观。
利疾速。
著轻乾。
若星居僻陋。
木蔓樛盘周宏汝南人宏正弟今见草书七行有胡昂押尾)
蠢蠢怀约。
任已作制。
若孤陋儒生。
辛勤一艺范怀约吴郡梁东宫侍书今见正书写正览一卷并具姓名行书一纸)
爰及陈氏。
霸先创业。
盘桓有威。
牢落无法。
等王师凭怒。
挫衄攻劫。
嗟文炀而不知。
徒染毫而败法陈霸先颍川人文赞子历梁司空丞相封为陈公后受禅即位称陈武帝今见批沈格启行书四行文帝讳茜子华武帝子见批陆琼启行书三行炀帝讳叔宝字元秀宣帝子今见带名行书一纸)
沈氏后德。
名标婺华
允光亲署。
独美可嘉。
如晚晴阵云。
傍日残霞炀帝后沈氏吴兴人君理之女今见署启一纸婺华后字)
叔齐郁然。
署押而已。
伯仁软慢。
尺牍近鄙。
钦荣之之劲举。
虽师心而入流。
高疏壮浪。
复睹伯谋
并如策马驰逐。
苇航泛浮新蔡叔齐字子萧炀帝弟官至侍中国子祭酒见署名书一纸庐陵王伯仁字寿之炀帝子官至光禄大夫武将军今见具姓名行书四行永阳王伯智字荣之庐陵王弟官至左翊将军今见带名行书七行桂阳王伯谋字深之永阳王弟官至丹阳尹今见带名行书五行)
智永智果
禅林笔精。
天机浅而恐泥。
志业高而克成。
或拘凝重。
萧索家声。
或利凡通。
周章擅名。
犹能作缁门之领袖
为当代之准绳。
并如君子励躬于有道。
高人保志而居贞会稽欣寺僧智永姓王氏右军孙今见具名真草千文数本并带名草书二纸僧智果会稽人带名草书一纸)
坡陁总持。
独步方外。
甘率性而众异。
非接武于兴会。
若时违隐沦。
卒不冠带江总总持济阳陈尚书令今见具姓名草书一纸三行)
孝穆鄙重。
刚毅任拙。
偏裨武夫。
胆勇智怯徐陵孝穆东海陈左仆射今见正书带名启一纸)
仲伦则快速无度。
驰突不疏。
尺题已终。
笔势仍馀。
似逸笼槛之众鸟。
恣飞鸣之所如沈君理仲伦吴兴陈尚书吏部郎中驸马都尉今见具姓名草书一纸)
德章率尔。
流浪急速。
骨气乍高。
风神入俗。
符纵志而失道。
等溃河与颠木袁宪德章陈郡陈右仆射今见具姓名草书两行有胡昂印尾)
快哉伯武
心空手敏。
古风若遗。
令范惟允。
如平郊逸骥。
晚景飞隼毛喜伯武荥阳陈吏部尚书今见具姓名草行书共有四纸)
翩翩济阳
茂世希祥
任朴无闻。
适俗不忘。
父轻而迅。
子凛而强蔡景历茂世济阳陈度支尚书今见具姓名行草书三纸子徵希祥陈中书令今见具姓名草书二纸)
接武随波。
雷同野王
如异硗肥之挺质。
之凌霜顾野王希冯陈黄门侍郎大著作今见具姓名草书二纸)
知道则疏弛慢。
无可取则。
削凡常。
病窒塞。
犹岸陆纵獭。
艰辛骋力伏知道昌平人陈镇北长史今见具姓名草书三纸)
含茂悠悠。
荐臻同德
迫时季而陵替。
俱道丧于翰墨。
徒麋鹿为后先。
非胜负可差忒谢嘏含茂陈郡陈中书令今见具姓名草书三纸)
贺氏曰朗。
虽非动人。
不事笔力。
犹阻学贫。
三者若宦游旅泊。
衣化风尘(贺朗会稽陈秘书监今见具姓名行书三纸)
文深孝逸
独慕前踪。
至师子敬。
如欲登龙。
有宋齐之面貌。
无孔薄之心胸赵文深天水人后周为书学博士书迹为时所重孝逸汤阴四门助教师右军逸效大令甚有功业当平梁之后王褒入国举朝贵冑皆师于唯此二人独负二王之法俱入隋临二王之迹人閒往往为宝耳)
萧条北齐
浩汗仲宝
劣充凡正。
备法紧草。
师右军
歘尔由道。
究千变而得一。
乘薄俗而居老。
如海岳高深。
青分孤岛(刘珉字仲宝彭城彦英子北齐三公郎中今见具姓名草书十二纸)
隋则元平嗣芳
讹熟名扬。
彦谦草力。
浮紧循常。
糟粕右军之化。
依稀夫子之墙。
皆如益星榆之众象。
无月桂之孤光(刘元平珉之子洁志高蹈隋赠贞范先生今见具姓名行书二纸房彦谦清河司隶刺史今见具姓名草书十纸)
昌衡跌宕。
率尔而作。
虽蔑法而或乖。
乃由衷而不怍。
野笋成竹。
长风陨箨卢昌衡子均范阳侍中司空道虔子均礼部侍郎太子左庶子今见具姓名行书二纸)
寿涯翁先生六十 明 · 罗玘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出处:圭峰集卷二十八
五岳气完日,重明丽正初。
寿星聚奎壁,吾道此权与。
谁不登堂室,多曾订鲁鱼。
白头王孝逸,北面敢徐徐。
第二状 中唐 · 令狐楚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四十二
右。贞元十二年六月
岚州刺史于州太平乡获白兔一只。臣已并图进献。
毙于中路。惜其诞生灵质。
不达明庭。诚意所求。
祯祥荐至。今又得状。
宜芳县孝义乡百姓王贞收得前件白兔送到者。臣谨按瑞应图云。
王者仁及鸟兽。则白兔见。
臣伏以兔之为兽。毚狡者多。
兽之有毛。庞杂者众。
臣观前件兔。皓然养素。
恬尔守柔。处偫萃以自殊。
抱贞明而不污。皎如謺雪。
灿若凝霜。克生孝义之乡。
实表中和之化。伏惟皇帝陛下恩覃动物。
泽及毛偫。方宏三面之仁。
果应千龄之瑞。若非上天慈惠。
下土清平。则安得四年之中。
再见其地。信可以摛皇上之懿德。
荐臣子之明诚。昭彰可徵。
肸蚃如答。臣睹兹洁朗。
宛在封疆。踊跃欣欢。
实倍恒品。谨遣某官某并图随状奉进。
孝逸先生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二三、《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三一
罗无竞字谦中,其先长沙人,遘马氏乱,家于庐陵
曾祖晟,祖亮,父允,以好善闻州里。
谦中皙帻丰姿,幼颖悟,年十六游学南昌且数岁,有声场屋。
三舍法行,岁时钩校,行艺出诸生上。
疾士风日薄,归杜门。
会有熙河之役,上书条利害,特旨褒美,授迪功郎
交亲强之仕,始为建宁主簿
爱民如恐伤,御吏束湿。
鲁人,黩货无艺,谦中连指其过,衔之,思所中伤,无毫发衅罅,令卒以贪败。
先,谦中尝摄尉,乡民为觳抵戏,令意为盗,檄尉捕。
既得,移县以实,则使喻以风指:「此可超某官」。
笑曰:「杀人以为梯,忍耶」?
亟白郡,数十人得不冤。
剧贼众数千,声詟建宁,民凛凛欲亡,其同僚谋自全,谦中曰:「邑无大小」。
召吏民,键以祸福,为守备,盗不入境。
去官,百姓遮道留。
归踰年,丁父忧毁甚。
母不胜悲,不得已,强食。
免丧,不复仕,号遁翁,蓄书万卷,大蒐其间,故人清风,觞咏竟日。
建炎间,金人渡江,聚落争顾府,谦中太息:「吾独如墨庄何」!
虏过其庐,曰:「儒先家也」。
戒毋犯。
自是避地者如归,或以方义成堡
一日忽得疾,侍母不解。
寝棘,泣数行下,谓家人:「吾不得终养矣」。
遂卒,年五十三。
门下客私谥曰「孝逸先生」。
娶朱氏。
子良弼、良佐。
谦中喜作诗,高处切《风》《雅》,平处往往鲍、谢难之。
天资静易,未尝丐汲引,而荐者章交。
待人以和,若汎然应,而终不易其介。
父事兄,友其弟。
弟死,厥孤方襁褓,养育数年而夭,则以良佐为之后,且嫁其女。
姑若妺寡而寠者,给其养终身,死则具礼以葬。
子姓皆兴于学。
绍兴初取士复诗赋,良弼为乡举首。
亡几何,上大飨合宫,恩耄,其母年九十,封太孺人
人谓谦中仰亲俯子,皆可无憾。
集数卷,经解数卷,著《清襟集》三卷,藏于家。
先君宣教雅与公厚,尝谓某兄弟:「谦中有佳儿」。
予之师清节先生萧子荆谦中友也,亦云。
故予兄弟乐与良弼游。
予登第后,读书山间十年,良弼未尝不来,来未尝不论文终日。
后被召,大臣举予应直言极谏等科,朋友有功焉,良弼为多,予其敢忘之?
顷得给事中李仲谦所为公墓志,又以所闻补之为公传,而窃评其大概,曰:为亲而仕近毛义,诙达以诡近东方朔,遁以求志近渊明云。
太史公曰:「在《易》之《蛊》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一卦而二戒,具圣人之意深矣」。
崇、观以来迄于政、宣之间,童、蔡方君图,门如沸羹,人争趋之,朝舆台而暮间两社者肩摩于朝,而不知其害。
及靖康之变,凡其党与耄婴颈血,不死刀锯则死于兵,骨相枕于道,颈颅有行万里者。
谦中于是时方白水捲帘,而青山隐几也。
人然后知公之为高,然犹挂名县篆者,父命不敢违也。
进不违父命,则合乎承考之,知时不可为而止,则又合乎高尚之
论曰孝逸,予宁欺公?
罗长卿母朱氏墓志铭绍兴三十二年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二六、《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二五
夫人吉水朱氏,年十有七,归庐陵罗氏右迪功郎邵武军建宁主簿孝逸先生讳无竞
享年七十有二,终于绍兴二十有三年二月丁卯
其孤良弼其年十有二月庚申于县之高泽乡横山之原,同郡故显谟阁直学士工部侍郎刘公志其墓。
后十年,当三十有二年十月庚寅良弼改葬夫人于泰和仁善乡西塘之原。
一旦,出显学公所撰志铭示某,垂涕洟言曰:「良弼之弟开病累月,医不可为,论者归咎葬非其所,是以改葬,获罪《礼经》多矣。
虽然,迁善不可以不书,非属笃古而杰于辞者以为明旌,惧重得罪,敢以请」。
某辞曰:「显学公文章服一世,其序夫人景铄懿范,炳炳如丹,某也何以尚焉」!
良弼固请,终不得辞,则纪其世,著其德行,以补前志之阙而志其葬。
某尝考《仪礼》及《春秋传》,皆记改葬礼。
沿袭至今,其说有二:有因山崩水涌坏齧其墓,如文王之葬王季
有以太子少葬故有阙,如鲁葬惠公
良弼无此二者,而独忧其弟,盖牵于阴阳家者流,似违古谊。
然薄俗灭天理,芘焉而纵寻斧,往往小阋,则曰昧雉彼视。
然则良弼之迁奉,亦岂得已,可书也。
其世曰:朱氏家谱,唐有少连以孝义闻,高宗召用之,终凤阁鸾台平章事
子孙散徙,居于吉水
夫人曾王考讳正晋,王考讳光顺,考讳绶,世业儒,皆膏肓泉石。
从父讳蒙圣字圣功,中崇宁二年进士科,终宣教郎签书洪州判官厅公事。
母彭氏,讳偕字亚之之女,亚之欧阳文忠公客也。
其德行曰:夫人始归也,舅姑相庆,自妯娌至婢使媪妪,无不曰贤。
崇宁中孝逸学校钩考捷出,既颇汩振,父母亟命仕,孝逸方思所对,夫人曰:「卑官不足以自效耶」?
于是建宁之政,声称翕然。
孝逸于民事有疑者,间与商确,夫人裨益为多。
服食取其俭,不事奢靡,尤蹲节若在家时。
孝逸怪之,曰:「惧伤君廉」。
孝逸请奉板舆,不许,退食则孺慕至出涕,夫人曰:「勉卒书考归,知君终不以一班一级易菽水之养」。
比归,左右尽力,无所不极其孝。
政和乙未,舅没,姑亦老,孝逸之昆弟及二长姒继卒,夫人赞其夫,日率其娣养姑,母子妇姑慈孝如一。
姑以高年应得封,命下而孝逸不克终养,夫人娣姒相与致孝不懈,且谓其子:「母子祖孙等尔」。
越岁,姑亦逝,则又诏其子:「吾老矣,门户委汝,可不自力」?
良弼兄弟自其祖母若父时已能耽经谨行,至是益砥砺,克自植立。
夫人性方重,言不妄发,举止详闲,坐有常处。
一衣越数年不敝,其歛也有嫁时服。
恤孤逮嫠,宗姻委巷多沾其惠。
盖夫人天资既过人,又前受教于前父母,故其云为率皆可纪。
子男良弼、开也。
岁在丁丑良弼以累举特奏,召为右迪功郎赣州会昌县东尉
开出为季父后,竟卒。
女适进士大昌、乡贡进士胡维宁。
孙男三人,泳、泌、涛,皆典学。
孙女七人,适进士郭中升、胡渐、胡栋、胡椿,馀在室。
予家与罗氏世葭莩,而良弼初娶予从妺,最故且厚,维宁、渐、椿、栋又皆犹子昆孙,知夫人之德为熟。
于其始葬也,予自海上寓哀挽,尝评其大略,孝如召南之女,友如梁人之娣,节如鲁成之妺,知礼如穆伯之妻,教子如子舆之母,侍礼如子皮之姒,居丧如季氏之妇,慈爱如崔山南之姑,人不以为谀云。
铭曰:
《诗》始妇顺,《易》基坤从。
婉娩夫人,《诗》《易》其躬。
来媲德门,不介家阀。
孝逸归与,实键其决。
云谁无夫,孰其无子?
克对厥贤,乃惟具美。
报不称德,不比其身。
铭揭阃彝,千祀犹新。
季怀侄墓志乾道六年九月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二九、《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二八
乾道庚寅九月中浣,侄孙柯抵书行在所曰:「柯不天,考一疾不起,属纩时八月二十三日也,享四十有八年。
曾祖拱辰,学有根源,屡中进士举,婆娑丘园以终。
祖权,有隐操。
父鈇,以国学免解试礼部不中,归林泉。
考幼孤,能自植立,志学攻苦。
逮壮,与计偕,声震场屋。
连不得志于春闱,乃于庐陵永和镇筑室,榜曰『时中』。
著书训子,号《明儒方》,凡二十有五卷,大概发明《大学》之说。
又著《易筌蹄》一卷,诗集二十卷,《周官类编》五卷,《春秋类例》十五卷,《属比》五卷,《左氏类编》十卷,文集十五卷,皆藏于家。
娶罗氏,主簿孝逸先生之女。
男六人,柯、柲、桷、札、棣、
女二人,长适士人任日就,次尚幼。
孙女一人。
其年十二月丙午葬于吉水县中鹄乡龙塘之原。
考易箦之际,意欲得老人书于石以托不腐。
老人幸哀其意,而特书焉」。
吾发书惊,即其日为位哭曰:哀哉季怀,痛哉季怀,而止于斯耶!
复哭之以诗云:「四十馀年一梦寒,平生笃学困瓢箪。
伤心一念鸟惊哭,洒泪数行风裛残。
苦海要除根岂易,甘泉欲去本非难。
何时得请临其穴,缘断三生指漫弹」。
秘书少监、直学士院周公子充来会,哭曰:「吾亡友也,能无一言以写予悲」!
亦用我韵哭之云:「词锋激烈剑铓寒,素蕴辉光珠在箪。
万里未行骐骥死,百围将半豫章残。
山中宰相今谁继?
地下修文古亦难。
一读名章二太息,泪流何待雍门」?
是为铭。
题钝斋所藏旧拓龙藏寺碑 清末民国初 · 沈曾植
 出处:海日楼诗卷十一
龙藏谁所书,昔疑王孝逸
关东二王法,名与文深匹。
学自文中受,书从宝蒙述。
观其锋势郁,乐毅俨同术。
尚哉习子敬,乃得右军律。
中锋萦篆引,破体错分勒。
筋力擢虞陆,肉采资褚薛。
相彼杨花飞,已徵李子结。
南风竞北吹,兹见同书实。
畴昔墨林谈,王黄恣评骘。
吾弟罗村本,袖然居第一。
忍庵爱且妒,摩挲常竟日。
俄得海盐本,毡蜡致纤密。
后来顿居上,距踊喜三百。
宁知黄家本,残拓愈莹洁。
譬若几望月,不受纤云蚀。
譬若绝代姝,盛年倩盼溢。
信知天壤大,神物故匪阙。
展转增上缘,比校方日出。
彯瞥卅馀年,识田带残质。
因君今帖示,引我故心茁。
黄本曷一寻,王本固相敌。
或争吴晋先,或峙泰华埒。
惜不并几陈,金薤文同覈(碑文以《金薤琲琅》所录为最多,王、黄先后皆以此覈之。)
留观已匝月,妙境未探赜。
君家金石林,颇闻富奇迹。
窥豹此一斑,摸象已多益。
何年墨缘合,重结春明辙。
尽披集古目,恣为书苑说。
妄想即真如,寱言君不喝。
王贞换给修武郎 南宋 · 张扩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九一、《东窗集》卷一○、《永乐大典》卷七三二六
敕具官某:间者宿兵陕西,师出屡胜。
尔于行阵,尝立战功,而帅阃以便宜补官,犹稽真授。
兹从易畀,以为尔荣。
文中子补传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二五、《邵氏闻见后录》卷四、《皇朝文鉴》卷一四九、《永乐大典》卷六八三八、《四续古文奇赏》卷四四、《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二二一、《文章辨体汇选》卷七八○
文中子王通字仲淹河东龙门人
六代祖玄则,仕,历太仆国子博士
兄玄谟以将略显,而玄则用儒术进。
玄则生焕,焕生虬。
齐高帝将受宋禅,诛袁粲,虬由是北奔魏。
魏孝文帝甚重之,累官至并州刺史封晋阳公谥曰穆,始家河汾之间。
虬生彦,官至同州刺史
彦生杰,官至济州刺史封安康公谥曰献
杰生隆,字伯高
隋开皇初,以国子博士待诏龙门
隋文帝尝从容谓隆曰:「朕何如主」?
隆曰:「陛下聪明神武,得之于天,发号施令,不尽稽古。
虽负尧舜之资,终以不学为累」。
默然有间,曰:「先生,朕之陆贾也,何以教朕」?
隆乃著《兴衰要论》七篇,奏之,虽称善,亦不甚达也。
昌乐猗氏铜川,弃官归,教授,卒于家。
隆生
玄则以来,世传儒业。
幼明悟好学,受《书》于东海李育,受《诗》于会稽玙,受《礼》于河东关朗,受《乐》于北平霍汲,受《易》于族父仲华
仁寿三年始冠,西入长安,献《太平十二策》,帝召见,叹美之,然不能用,罢归,寻复徵之。
炀帝即位,又徵之,皆称疾不至,专以教授为事。
弟子自远方而至者甚众,乃著《礼论》二十五篇、《乐论》二十篇、《续书》百有五十篇《、续诗》三百六十篇、《元经》五十篇、《赞易》七十篇,谓之《王氏六经》。
司徒杨素重其才行,劝之仕,曰:「汾水之曲,有先人之弊庐,足以庇风雨,薄田足以具𩜾粥。
明公正身以治天下,使时和年丰。
通也受赐多矣,不愿仕也」。
或谮曰:「彼实慢公,公何敬焉」?
以问曰:「使公可慢,则仆得矣;
不可慢,则仆失矣。
得失在仆,公何与焉」?
待之如初。
右武侯大将军贺若弼尝示之射,发无不中,曰:「美哉,艺也!
君子志道、据德、依仁,然后游于艺也」。
弼不悦而去,谓门人曰:「夫子矜而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纳言苏威好蓄古器,曰:「昔之好古者聚道,今之好古者聚物」。
太学博士刘炫问《易》,曰:「圣人之于《易》也,没身而已矣,况吾侪乎」!
仲长子光者,隐于河渚,尝曰:「在险而运奇,不若宅平而无为」。
以为知言,曰:「名愈消,德愈长;
身愈退,道愈进,若人知之矣」。
通见刘孝标《绝交论》,曰:「惜乎,举任公而毁也,任公不可谓知人矣」。
见《辩命论》,曰:「人事废矣」。
弟子薛收问:「恩不害义,俭不伤礼,何如」?
曰:「是汉文之所难也。
废肉刑害于义,省之可也;
衣弋绨伤于礼,中焉可也」。
王孝逸曰:「天下皆争利而弃义,若之何」?
曰:「舍其所争,取其所弃,不亦君子乎」!
或问人善,曰:「知其善则称之,不善则对曰,未尝与久也」。
贾琼问息谤,曰:「无辨」。
问止怨,曰:「不争」。
故其乡人皆化之,无争者。
贾琼问群居之道,曰:「同不害正,异不伤物。
古之有道者内不失真,外不殊俗,故全也」。
贾琼请绝人事,曰:「不可」。
曰:「然则奚若」?
曰:「庄以待之,信以应之,来者勿拒,去者勿追,沉如也,则可」。
谓姚义能交,或曰简,曰:「兹所以能也」。
又曰广曰:「广而不滥,兹又所以为能」。
又谓薛收:「善接小人,远而不疏,近而不狎,颓如也」。
尝曰:「封禅非古也,其秦汉之侈心乎」!
又曰:「美哉,周公之志深矣乎!
宁家所以安天下,存我所以厚苍生也」。
又曰:「易乐者必多哀,轻施者必好夺」。
又曰:「无赦之国,其刑必平;
重歛之国,其财必贫」。
又曰:「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也」。
又曰:「我未见得诽而喜、闻誉而惧者」。
又曰:「昏娶而论财,夷虏之道也」。
又曰:「居近而识远,处今而知古,其惟学乎」!
又曰:「轻誉茍毁,好憎尚怒,小人哉」!
又曰:「闻谤而怒者,谗之阶也;
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
绝阶去媒,谗佞远矣」。
北山黄公善医,先饮食起居,而后针药;
汾阴侯生善筮,先人事而后爻象。
大业十年尚书蜀郡司户
十一年,以著作郎国子博士徵,皆不至。
十四年,病终于家,门人谥曰文中子
二子:福郊、福畤。
二弟:凝、绩。
评曰:此皆通之《世家》及《中说》云尔。
玄谟仕,至开府仪同三司
绩及福畤之子勔、勮、勃,皆以能文著于唐世,各有列传。
余窃谓先王之六经不可胜学也,而又奚续焉?
续之庸能出其外乎?
出则非经矣。
茍无出而续之,则赘也,奚益哉?
或曰:「彼商周以往,此汉魏以还也」。
曰:「汉魏以还,迁、固之徒记之详矣,奚待于续经,然后人知之?
必也,好大而欺愚乎,则彼不愚者孰肯从之哉」!
今其六经皆亡,而《中说》犹存,《中说》亦出于其家。
虽云门人薛收、姚义所记,然予观其书,窃疑唐室既兴,凝与福畤辈依并时事,从而附益之也。
何则?
其所称朋友、门人,皆隋唐之际将相名臣,如苏威、杨素、贺若弼、李德林、李靖、窦、房玄龄、杜如晦、王圭、魏徵、陈叔达、薛之徒,考诸旧史,无一人语及通名者。
《隋史》,唐初为也,亦未尝载其名于儒林、隐逸之间,岂诸公皆忘师弃旧之人乎?
何独其家以为名世之圣人,而外人皆莫之知也?
福畤又云:「凝为监察御史,劾奏侯君集有反状,太宗不信之,但黜为姑苏
大夫杜淹奏凝直言非辜,长孙无忌君集善,由是与有隙,王氏兄弟皆抑不用。
陈叔达方撰《隋史》,畏无忌,不为文中子立传」。
叔达宰相,与无忌位任相埒,何故畏之,至没其师之名,使无闻于世乎?
且魏徵实总《隋史》,纵叔达曲避权威,徵肯听之乎?
此予所以疑也。
贞观二年卒,十四年君集平高还而下狱,由是怨望,十七年谋反,诛。
此其前后参差不实之尤著者也。
李靖圣人之道,曰:「无所由,亦不至于彼,道之方也,必也无至乎」。
又对魏徵以圣人有忧疑,退语董常以圣人无忧疑,曰:「心迹之判久矣」。
皆流入于释老者也。
夫圣人之道,始于正心脩身齐家治国,至于安万邦,和黎民,格天地,遂万物,功施当时,法垂后世,安在其无所至乎?
圣人所为皆发于至诚,而后功业被于四海。
至诚心也,功业迹也,奚为而判哉?
所言,是圣人作伪以欺天下也,其可哉?
又曰:「佛,圣人也,西方之教也,中国则泥」。
又曰:「《诗》《书》盛而秦世灭,非仲尼之罪也;
虚玄长而晋室乱,非老庄之罪也;
斋戒脩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
茍为圣人矣,则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乌有可行于西方,不可行于中国哉?
苟非圣人矣,则泥于中国,独不泥于西方耶?
秦焚《诗》、《书》,故灭;
使《诗》、《书》之道盛于天下,秦安得灭乎?
老庄贵虚无而贼礼法,故王衍、阮籍之徒乘其风而鼓之,饰谈论,恣情欲,以至九州覆没;
释迦称前生之因果,弃今日之仁义,故梁武帝承其流而信之,严斋戒,弛政刑,至于百姓涂炭。
发端倡导者,非二家之罪而谁哉?
此皆议论不合于圣人者也。
唐世文学之士传道其书者盖寡,独李翱以比《太公家教》,及司空图、皮日休始重之。
宋兴,柳开、孙何振而张之,遂大行于世,至有真以为圣人可继孔子者。
余读其书,想其为人,诚好学笃行之儒。
惜也,其自任太重,其子弟誉之太过,更使后之人莫之敢信也。
余恐世人讥其僭而累其美,故采其行事,于理可而所言切于事情者,著于篇,以补《隋书》之阙。